近期河南、山東等多地玉米出現葉片發黃,葉面布滿斑點的現象,該現象主要是由玉米褐斑病引起。現階段玉米處于拔節期,進入7月份后,連續陰雨天氣后,氣溫回升,高溫高濕環境易造成病害大流行發展趨勢,發病輕時減產10%-20%,發病嚴重時減產30%以上。目前,該病害在玉米主產區均有發生,其中安徽、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病害偏重發生,黃淮海夏玉米多為感病品種,且近幾年秸稈還田不徹底導致田間病原量猛增,褐斑病成為威脅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
玉米褐斑病發生癥狀
玉米褐斑病發生在玉米葉片、葉鞘、莖稈等部位。發病葉片上出現直徑1毫米,中脈上直徑3-5毫米的褪綠淺黃色斑點,隨著病害擴展,病斑逐漸變成圓形、橢圓形,隆起成皰狀,顏色由最初的淺黃色變為黃褐色、紫褐色,且病斑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斑,發病部位和健康組織呈現相間分布的黃綠條帶。發病后期,病斑表面破裂,葉片組織壞死,散出黃色粉狀物,最終葉片干枯或裂成絲狀。莖稈部位發病時,病斑多出現在靠近莖節部位,顏色成紫褐色或黑色。
玉米褐斑病發生原因
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為玉米節壺菌(Physoderma maydis),該病原菌的休眠孢子萌發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遇到高溫、高濕及持續陰雨天氣時,病原菌快速侵染,易造成病害發生和流行。7月份是玉米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該生育期內對營養物質需求較大,整體抗病抗逆性相對較差,屬于玉米易感病階段,若遇到高溫、多雨等氣候條件,為病害侵染創造了有利環境。進入7月份以來,山東、河南等多地出現連續降雨天氣后,氣溫回升現象,直接導致了玉米褐斑病的大發生;種植密度過大、土壤貧瘠、施肥不足的玉米田塊,出現黃葉現象較多,玉米從土壤中吸收的營養物質和自身光合作用產生的營養物質無法滿足生命活動需求,營養不良導致其抗病抗逆性差,易造成病害侵染發生;此外,近幾年秸稈還田不徹底、土地未深翻的地塊,土壤及病殘體潛伏病原數量多且不斷積累,遇到合適氣候環境,造成病害大爆發,對玉米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玉米褐斑病防治措施
●選擇抗性品種。考量種植地區土壤、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選擇耐抗病品種是防治病害、提高產量最為直接、高效的手段。
●加強田間管理。種植過程中建議畝密度在3500-5000株,切勿追求產量隨意增加種植密度;旱澆水澇排水,降低田間濕度,調節小氣候環境;施足底肥,氮磷鉀肥合理使用,及時中耕除草,清除田間病原菌,降低基數,為玉米生長創造通風透光的健康環境,提高抗病抗逆性,減輕病害發生危害。
●合理輪作。對于發病比較重的老病區田塊,實施3年以上輪作倒茬,調節土壤養分,抑制田間雜草,降低田間病原菌數量,創造適合玉米生長環境。
●藥劑防控。種植易感病品種,在4-5葉期,小喇叭口階段,若遇到高溫高濕天氣,應提早用藥進行防治;在玉米拔節孕穗期,應關注天氣情況,及時巡田,遇連續陰雨天氣情況,用藥防治過程中可以加入蕓苔素、磷酸二氫鉀等營養調節物質,增強玉米整體抗病抗逆性;在藥劑方面,推薦使用西大華特專利產品勇護®40ml/畝進行葉面噴霧,對玉米褐斑病、銹病、莖基腐病等多種真細菌病害都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